中醫有句話“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”。春風、夏暑、秋燥、冬寒,這是一年四季自然界代表的節氣。秋燥主要表現為全身燥熱、口唇干裂、心緒不寧,有的人會生出口瘡,或者出現咽喉腫痛等癥狀,還會長出紅且發痛的痘痘。所以,秋季的保養應以防燥為中心,以潤燥為大法,以“收”為主導。
在風多干燥的秋季,燥邪入侵會使人得病,常稱為“秋燥”。如果不注意養生,當溫度和濕度發生較大變化時,人體的抵抗力就會下降,最常見的就是感冒、咳嗽病人增多。由于燥邪侵犯口鼻等上竅,會常常伴有口鼻咽喉干燥和陣發性較重的干咳等癥狀。 秋季感冒的病人,剛開始的時候是鼻咽部黏膜皺縮而感覺干燥,繼而由于充血會有痛感,出現鼻咽部發癢不適、干灼疼痛、干咳少痰、氣管喉頭黏膜發病而咳嗽不止,稱為“燥咳”。如果燥咳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釀成氣管炎。 秋燥又可分為“溫燥”和“涼燥”,它們的結果都會導致陰津耗損,出現皮膚干燥和體液丟失等癥狀,并傷及人體肺部。其癥狀主要表現為口干、唇裂、鼻塞、咽痛、陣發性干咳,甚至流鼻血或咯出帶血的痰等一系列類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癥狀。針對以上的癥狀,應該接受不同的治療方案,對癥下藥。 2021年10月8日上午10點20分艾裕首席培訓師羅敏走進直播間,與您分享:秋燥調理指南!